——读朱鸿《诗人多难》有感
掩卷深思,我似乎也看见了那群诗人在长安街上磕磕绊绊地走着。他们眉间紧锁的,是命运的多件;他们喋喋不休的,是世道的荒凉与无力。他们是渴望闯出一些名堂的,其中一些甚至曾接触过曙光。但当理想撞上现实的樵石,他们无一例外的,被漩涡吞噬了。
唐朝纵然繁华,纵然开放,纵然盛极一世,其根本还是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制度。权力的游戏,又像极了薛定谔的猫,不深入其中,永远也无法摸清它的本质。耿直而率真的诗人们啊,偏偏就束缚在了那样的时代里,偏偏只能去蹚一蹚那为官的浑水。当他们看见了假,看见了恶,看见了黑箱中的鱼龙混杂,自然是按耐不住的。他们试图去呼喊去批评,妄图去改变去整改,结果却总是碰壁。其后步伐踉踉跄跄,直至摔倒或冷了心意。
乍看,导致他们多难的,似乎正是他们自己。若李白了无政治理想,也不致惹恼权贵,受玄宗冷淡。若杜甫没有出于义气去辩护,便不会得罪肃宗,遭了贬职。若白居易不总干预政治提出见解,宪宗就仍以他为正直,而非贬其去做司马。可但凡多往里想一步,便知问题并不出在诗人们身上。若皇帝不沉溺奢华,若权贵不陷于党争,若奸臣不迷恋于权力,若为官不成为唯一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那么诗人们大可凭借自己的才华,在适合的舞台上发光发亮。
我们常说,诗歌在唐朝发展到了一个高峰。而垒起这座高峰的土,大都写满辛酸与忧惧。不得不承认的是,某种意义上,“难”激发了诗人的创作才华,因力多难才得已成为如今我们看到的他们。但这种说法于他们,或许并不公平。在那个时代,他们的伟大,不被看见也不被重视。后世所加予他们的存在价值,已然改变不了他们的人生
其实又何止是唐朝,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下,无数文学之士被埋没、被轻视,有郁寡欢,含怨离去。他们是无奈的,时代的枷锁太重,他们搬不动。
所幸试图来搬的人后来逐渐多起来。他们执着自己的旗号起义,虽主张有所不同,方式有所差异,但都有一个一致的目的:推倒封建主义这座大山。再后来,又是几十年的混乱。终于,满目疮夷的华夏大地上,人的价值不再只有为官一种。
诗人们可以只做诗人了,文人骚客也可以靠笔尖成就自己。或许用“诗人无难"来讲也不尽合适, 但岂码是要好很多了。一个多元价值的社会,才不致陷入孤立的境地。过去陈旧的东西或许刻得太深,有时难免有前车之嫌,但敢于发声的人已日愈多起来,也不必遭受太多冷眼与非议。
愿这个社会越来越好,愿我们握好手中的笔坚定心中的梦,寻得也守得自己的价值。
也愿“诗人”不再多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