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下,每个人的面孔都是模糊的”。
诚然,时代的浪潮奔涌不息,鲜活的生命被不可避免地标签化,即使是苏轼、李白这般时代的星辰,在岁月的洗练中也浓缩为教科书上的符号,成为普罗大众眼中所谓“诗意”的代言。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罗曼·罗兰的话语被奉为箴言,苏轼却真正用其一生为这句话作下注解。
身染凡尘,心向光明,作为一名仕途上的失意者,他做出了与逃避背道而驰的抉择,以诗意荡涤人性的污浊,让我们明白所谓美好俯仰即是,即使漂泊一生,亦可笑言“此心安处是吾乡”。
“诗不在远方,她流淌在我们的骨与血,从笔下流淌的只是词藻,没有灵魂便算不得诗。”
试观当今社会,当“诗与远方”的美好被片面理解为对现实的逃避,当田园生活被城市工薪阶层视作虚无缥缈的“桃花源”,我们不禁扪心自问,是否眼前的苟且注定与美好水火不容,是否诗意仅能存在于遥不可及的远方?
夜夜高悬的明月可以触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浪漫,随处可见的江河可以滋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慨然;逢冬叹“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遇春赞“解鞍敧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苏轼跨越千年留与后人的答案。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前,在新时代的天空下,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投身时代的浪潮,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但与此同时,亦不能忽视本性对美好的追求向往,将自身的生命降格为乏味的机器。
顾城的思想与苏轼的情操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