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读后感

五年级 读后感 734字
2021-03-16 09:59:29

《一九八四》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写的长篇政治小说。在这部作品中奥威尔刻画了一个可怕又绝望的极权主义世界,在假想的未来社会中,独裁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强权扼杀人权,制度剥夺自由,政治禁锢思想,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极度贫困,下层人民群众如家畜般麻木的过活。

初读这本书时,将书中的文字咀嚼、吞咽,感受着嘴里令人窒息的压抑。书中把极权主义描绘的淋漓尽致,极低的物质生活条件,无处不在的监控,盲目的崇拜和恼怒,看得人毛骨悚然。

故事从党员温斯顿展开,读者跟随温斯顿慢慢了解这个新世界的规则,“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所有的人都被严密监控,不仅是行为,还包括思想,思想警察会遏制任何异端的萌芽。但温斯顿有了思想,他开始质疑,质疑党,质疑绝对正确的“老大哥”。他遇到了茱莉亚,还有上司奥勃良,茱莉亚和温斯顿沉浸肉欲,以此反抗禁欲的党规,茱莉亚给了温斯顿一个情感的寄托。而奥勃良给了温斯顿来说是精神和思想的寄托,为他斗争与反抗提供了系统性的指导。一切似乎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温斯顿了解了所谓权力阶级的不堪,明白了党控制群众的手段,也知道了群众觉醒是斗争成功的唯一方法。但是奥勃良是思想警察,从头到尾,温斯顿只是走入了他们预设好的陷阱,群众是麻木的,他们永远不会觉醒,茱莉亚再美好也抗不过心中的恐惧,所谓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永远不被承认。虚假蒙蔽双眼,愚昧控制人类,社会只能如此。雨果曾说:世间没有一种无娄罗的权力,也没有一种无臣仆的尊荣。正如文末的温斯顿,在臣服后,只剩下一个躯壳和极权主义选择下的思想。

《1984》更像是一本政治教科书,时刻警醒着人们,书中的人是生活在黑暗中的——而我相信没有人是愿意生活在这样的黑暗之中的。当思想不再存在,只剩被权力控制的苦难,只剩一个在绝望中苟延残喘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