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刺香叶,带着日之热烈,月之温润,风之灵动,雨之醇香,是以为茶;笔墨纸砚,带着思想之雅,历史之幽,自然之静,文人之情,是以为文学。——题记
茶与文学息息相关,有先人陆羽创作《茶经》,他用尽毕生精力去研习茶文化,并把成果都记录在里面——人间有神农氏,采其为饮,于是人间便多了一种沁人心脾的仙露。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品茶最好在清幽的环境中,饮茶的同时也收获了内心的平和。茶与文学相辅相成,在宁静的环境中读书,饮茶,使人感到惬意,不仅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为灵魂增添一缕香气。历史上喜欢饮茶的人有很多,比如郭沫若,青年时就开始饮茶,更是品茶的行家,并为“高桥银峰”写下《初饮高桥银峰》一诗;老舍还在品茗中写下《茶馆》,由此可见文人与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云南普洱茶、西湖龙井等等,茶的种类极其丰富,了解这些茶叶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还能培养我们的“人文素养”。这些茶叶的制作过程实际上颇为不易,我们就拿绿茶来说,它需要经过上百种工艺才能成茶,如:摊青、蒸青、炒青、烘青、揉捻和干燥等,最后通过热水的冲泡,才变成我们所饮的茶汤。
我不禁联想到假如我们化身为茶,又能否经受得起如此多的工序?这一道道工序就好比生活中的层层历练,只有意志坚定且能经受得住接踵而来的挑战的人,才能像茶一样,在最后一刻释放属于自己独特的香气;而有些“温室里的花朵”,只能在阳光充足的玻璃房中盛开,一旦外界环境发生变化,便无法在风雨中生存。由此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苦涩过后,一定会有回甘;在求知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经历的种种磨练就是使我们由“温室里的花朵”转化为“茶”的过程。
坐在书桌前,看到桌角那杯刚沏好的小种红茶,我才突然意识到,在漫长的学习生活中,散发着芳香的茶叶又何尝不是一种陪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