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敬送亡人。
世事变迁带来了万物,也带走了许多东西。“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是所以人都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
新文化的“入侵”取代了许多旧文化的地位。还记得那些曾经被视若珍宝的文化,如今成为了什么样子?它们面临着什么样的命运?是消失?还是传承?我不知道它们所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样的,怀着这样的疑惑,我观看了吴天明先生所导演的电影《百鸟朝凤》,令我感触颇深。
故事发生在无双镇,年幼的游天鸣被父亲送到了水庄著名的唢呐匠焦三爷门下去学吹唢呐,在他们的年代,唢呐意味着对故去者一生的平价,道德平庸者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有资格享受《百鸟朝凤》。游天鸣就是为了这首曲子去的,因为能吹这首曲子也是对唢呐匠最高的评价。天分不高的他一直在默默努力,这都被焦三爷看在眼里,心中也定下了接班人选。长大后的游天鸣如愿继承了焦三爷的位置,但是短短几年因为西洋乐队的出现,唢呐班再也不是人们的选择,唢呐匠们连养活自己都很困难……
影片快结尾了,有一段片段深深的映在了我的脑海里,“省城里,一位老人坐在自己家门口吹着唢呐,两位穿着时髦的女学生往老人的杯子里丢了硬币”。看到这一幕我感慨万千,一个本该坐在太师椅上受人尊敬的唢呐匠现在却被路人当做卖艺乞讨者,这就是民俗文化即将面临的命运吗?
这部电影将唢呐匠的地位起伏展现的淋漓尽致。光辉岁月时,先生说:“唢呐匠坐在这太师椅上,孝子贤孙跪倒一大片,对咋们是千恩万谢……”没落之时,唢呐匠人遭人鄙弃,被骂是跟不上时代的老古董。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还有谁还愿意去碰它,更别说把它传承下去了!中华文化定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发展的更好,但是匠人精神绝不是糟粕!
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们致敬!